分類
BACK

分類: 內在世界

  • 當有人接住你,死去的那些也會變成生命的一部分

    當有人接住你,死去的那些也會變成生命的一部分

    ​不幸的事與美好的事交織沒有停歇,
    在生命與時間的流轉中,
    在每個人的日常中,
    在荒無和豐盛的更迭中。

    身體和心裡的存活同樣重要,
    死去活來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的身體活下來但心已死,
    心想要活下來但身體壞死不堪使用,
    身體與心會有同步的一天嗎?

    英國的小兒科醫生和精神分析學家-溫尼考特曾經對個案說過:
    「萬物不斷發生而後衰落。這是個持續不斷的死亡歷程。但是,如果有某個人在那裡,某個能夠把發生的事物承接住再還給你的人,那麼被如此處理過的細節就會變成你的一部分,不會死去。」
    D.W. Winnicott (1971) :
    Things happen and die. This is dying all the time. But if someone is there, someone who can hold what happens for the person, then the detail that is held becomes part of the person, does not die.

    在諮商中,心理師作為一種容器或空間,或是抱持的支撐,
    承接住混亂或模模糊糊的未知或難以言喻的痛苦,
    幫忙分解與消化,視每個人能夠接受的速度與大小,
    一點一滴還給我們,或是穿越過去,串起那些曾經,在此時此刻連結起來。

    當無以名狀的痛苦被語言象徵出來,
    個人內在消化的歷程就開始進行了。

    有機會重新把經驗完整,
    以情感作為膠水或解凍劑,
    整合那一片片的情緒或經驗的碎片。
    讓死去的某個內在或本身,
    有機會重新活起來,在身體還堪用的有生之年,我們總是有機會。

  • 我們終將成為我們所尋找的

    我們終將成為我們所尋找的

    艾略特(T. S. Eliot)在〈小吉丁〉(Little Gidding)寫道:
    【我們稱為開始的地方往往是結束,
    而宣告結束就是著手開始。
    終點就是我們出發的地方。

    What we call the beginning is often the end
    And to make an end is to make a beginning.
    The end is where we start from.

    此時此刻生命之流火車,
    含括了過去、現在和未來,
    起點是我們的終點,
    終點是我們的起點,
    想要到達所謂自我理想的彼岸,
    對你而言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時間有限,空間有限,量能有限,
    在有限結構中,
    經驗不總是被滿足的失落,
    另一個心智陪伴與探索你的內在世界,
    專注的投入每個此時此刻,
    無限可能的想像才有,

    也許終其一生,我們都在找,
    找那個可以進入自己內在世界的方式,
    找那個可以陪伴自己探索那些模糊未知的人,
    那裡面有各種挑戰和荊棘,
    也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力量與親密,
    情感有機會解凍重新流動與發現,
    重新貫注,去到你想去的地方,
    調適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成為你想也能成為的人。

    此時此刻歡迎你的搭乘,
    與你一同期待,
    與你一同披荊斬棘,
    邀請與靠近自己的內在世界。

  • 像孩子與動物那樣存在

    像孩子與動物那樣存在

    孩子和動物都是活在此時此刻的
    我們在進化卻也在失去退化,
    喪失睡覺和嚎啕大哭的能力,
    忘記怎麼呼吸,怎麼玩,怎麼笑出來,
    掛心過去那些遺憾,
    憂慮著未來的憂慮
    忘記再重要的事情,也都會有屬於他們的時刻。

    會不會讓我們感到害怕的,是跟自己的內在待在一起,
    那是由過去總不被認同的自我碎片組成,
    好像有一刻無法確認跟外界的關係的連結就會被完全地拋下的恐懼想像。

    觀察貓狗、動植物的日常,看到他們在自己的生活裡面,
    鮮明地活著和迎接死亡的來去,用不同的感知形成自己的宇宙。

    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向孩子與動物們學習,就只是純粹地活著,在此時此刻。
    聞一聞花或飯菜的香味,聽風和飛機呼嘯而過的聲音,
    赤腳踩在草地和沙灘,有意識選擇身體所需要的食物和熱量。
    允許自己可以某些時候什麼都不做,
    努力不要太努力,在需要的時候尋求支持,被另外一個人的力量貫注,
    當眼淚有機會能流出來,混亂的情緒能有空間被涵納,
    我們也會更能去因應那些挑戰,
    你所恐懼看到的內在世界,其實也有豐富的能力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