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成為所愛過恨過的人之總和。
亦謂著在失落關係、對方和丟失某部分自己後,
我們仍然帶著與對方共同創造的記憶、情感與影響,
繼續往人生的路上前進,
但那些愛過的證明與代價,
投注的情感頓時被拋下,無處可去,該怎麼辦呢?
被迫回到自己身上,
很理所當然地歸因於是自己不好,
才會失去,或沒有無法再擁有,
但問題,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我們失去了什麼,沒有得到什麼?
不是對方的首選而是備胎,
那個為了我,可以把全世界都排除的關係,
很融合與美好但總是幻滅,
真的有這樣關係的存在嗎?
但這樣的想像很值得探索,
因為內在有我們獨特的渴望與匱乏。
在一次次錯覺、幻想和現實更迭中,
了解沒有所謂完美,而是不斷磨合的真實,
不放棄理解知道自己、對方想要的是什麼,
共同消化不見得都能被滿足的限制和失落,
還能持續對話,感覺斷裂但有信心修復,來來回回的連結,
重點是我們誰都沒有在關係消失。
這是個很艱難的過程,是我們每個人一輩子的功課,
需要一次次在名為失落與哀悼之路上披荊斬棘,
這些無處可去的情感有機會轉化為內在資源,
於是,我們能在心中容納出空間,
把情感重新貫注於其他人事物或是暫時回到自己身上,
而不覺得被拒絕與不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