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成為的人是什麼模樣,
我們想要成為的人是什麼模樣,
自我理想與現實限制的落差中,
要怎麼踩在失落的碎片裡繼續前進和追尋呢?
不想要輸想要贏意味著,
透過競爭才會知道自己的位置嗎?
有沒有用好像變成一個很奇怪的評估,
在一條名為社會適應認同的框框中丟失自己。
或許可以思考的是,
我們是怎麼使用自己的,
我們是怎麼使用別人的,
我們是怎麼使用所擁有的資源,
時間、金錢和權利,
為了成為一個我們想成為的人,
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又付出了多少代價呢?
想抓住什麼過去,
想跟未來借什麼能量,
足以支撐此時此刻的自己,
增加探索經驗意義的能力。
山的穩定,海的流動,
我們好像也在學習,
在這兩種狀態下自由的切換,
沒有什麼絕對的對與錯,好與壞,
滾動式調整作為一種因應,
讓別人失望讓自己失望也是無可避免,
失落作為關係靠近仍保有彼此自我的證明,
你有你的世界,我有我的世界,也能擁有我們的世界,
會不會比起外在的豐功偉業我們最想要的是,
能夠在重要的關係中有空間成為自己。
去成為吧。